痕迹浓云奇闻异事

揭秘,世界上最罕见的疾病究竟有哪些?有多罕见?

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极低、患病人数很少的疾病总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已知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其中约80%为遗传性疾病,其余由感染、环境因素或自身免疫异常引起,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的定义不同:美国将患病人数少于20万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欧盟标准为患病率低于1/2000,中国则将患病人数低于50万或发病率低于1/万(部分疾病)的疾病纳入罕见病范畴,在这些罕见病中,有一类“超罕见病”,其发病率极低,全球患者可能仅数十人甚至更少,它们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也因研究样本少、药物研发难度高而被称为“医学界的孤岛”。

世界上最罕见的疾病

最罕见疾病的特征与代表案例

超罕见病的核心特征是“极度稀缺”,多数为单基因突变导致,常伴随严重畸形或功能障碍,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以下介绍几种全球公认的最罕见疾病,其患者数量极少,甚至以“例”为单位统计。

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早衰综合征)

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遗传性衰老疾病,由LMNA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编码的核纤层蛋白是维持细胞核结构稳定的关键成分,突变后导致细胞核形态异常,加速细胞衰老进程,患儿通常在1岁左右出现异常:生长迟缓(身高体重停滞)、皮下脂肪减少(皮肤紧贴骨骼呈“纸样”)、脱发、老年斑迅速增多,到10岁左右外观已像六七十岁老人,更严重的是,患者常因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动脉硬化)、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或肺部感染在13岁左右去世,全球仅约400名患者,发病率约1/400万,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以对症为主,如使用洛伐他汀改善血管功能、甲氨蝶呤缓解皮肤症状,但这些药物仅能延缓病情进展,无法逆转衰老过程。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CIPA)

又称遗传性感觉自主神经障碍Ⅳ型,由NTRK1基因突变引起,该基因负责编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后导致感觉神经(痛觉、温觉)和交感神经(汗腺分泌)发育完全异常,患者无法感知疼痛、温度变化,也无法出汗——这一看似“优势”的特性实则致命:婴幼儿因无法感知烫伤、割伤而反复自残(如咬烂手指、嘴唇),导致严重感染;无法出汗导致体温调节障碍,轻微运动即可引发高热惊厥,甚至脑损伤,全球患者约300人,发病率约1/250万,治疗以护理为主:需24小时监护避免受伤,物理降温控制体温,口腔护理防止感染,尽管部分患者可存活至成年,但生活质量极低,多数因反复感染或意外并发症早逝。

美人鱼综合征(Sirenomelia)

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因下肢并合呈“美人鱼”样而得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如脐动脉单根起源)导致下肢供血不足有关,常与VACTERL综合征(脊柱、肛门、心脏、气管、食管、肢体畸形)并发,患者表现为双下肢完全或部分融合(无下肢骨骼或仅有短小股骨),常合并肾脏发育不全(无肾或单肾)、无肛门、生殖器畸形等,发病率约1/10万,全球每年仅约100例新生儿患病,由于常合并严重内脏畸形,约50%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存活者需通过手术分离下肢并处理内脏问题,但手术风险极高,预后极差——多数患者术后仍需长期呼吸支持或透析治疗。

世界上最罕见的疾病

普罗特斯综合征(Proteus Syndrome)

因患者身体部分组织(骨骼、皮肤、脂肪、血管)呈“不对称过度生长”,外形不断变化而得名,源于AKT1基因的体细胞嵌合突变(即部分细胞携带突变,部分正常),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或面部异常增大(如腿部增粗、手指变形),出现脂肪瘤、血管瘤,骨骼增生导致脊柱侧弯或长骨弯曲,部分患者还伴发肿瘤(如卵巢囊肿、脑膜瘤),全球患者约200例,发病率约1/1000万,治疗以手术矫正过度生长为主(如切除增生的脂肪瘤、矫正脊柱畸形),近年来研究发现mTOR抑制剂(如西罗莫司)可抑制组织异常增殖,为治疗带来新希望,但长期疗效仍需观察。

鲁宾斯坦-泰比综合征(Rubinstein-Taybi Syndrome)

由CREBBP或EP300基因突变引起,这两个基因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患者特征性表现为“宽拇指、宽大脚趾”(拇指末端膨大呈“钉床样”),伴有智力障碍(轻度至中度)、特殊面容(眼距宽、鼻梁低、小下颌)、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等,发病率约1/12.5万,全球约1000人,治疗以康复训练(物理治疗改善运动功能、语言训练提升表达能力)和手术矫正畸形(如心脏手术、足部畸形矫正)为主,患者寿命通常正常,但需终身护理以应对智力发育落后问题。

超罕见病的共同挑战

这些疾病虽病因各异,但面临相似的困境:

  1. 诊断困难:症状不典型或罕见,医生缺乏经验,误诊率高(如CIPA常被误诊为“多动症”导致自残未被及时干预);
  2. 治疗匮乏:患者数量少,药企缺乏研发动力,约95%的超罕见病无有效治疗,多数仅能对症处理;
  3. 社会支持不足:治疗费用高昂(如早衰症年治疗成本超百万),患者家庭面临经济和心理双重压力,且常因“罕见”被社会忽视。

进展与希望

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提升了罕见病诊断率(如全外显子测序可使早衰症诊断率从30%提升至80%);基因治疗(如AAV载体疗法)、mTOR抑制剂等精准医学手段为部分疾病带来新可能;患者组织和公益机构(如中国罕见病联盟)通过推动政策支持(如121种罕见病纳入医保)、促进科研合作,帮助患者群体获得更多关注。

世界上最罕见的疾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罕见病是否都遗传?如何预防遗传性罕见病?
解答:并非所有罕见病都遗传,约80%的罕见病为遗传性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和染色体异常,如早衰症、CIPA);其余20%为非遗传性,由感染(如朊病毒病)、环境因素(如辐射致畸)、自身免疫(如僵人综合征)或原因不明(如部分罕见肿瘤)引起,预防遗传性罕见病需从三级预防入手:一级预防(孕前/孕早期)——夫妻进行携带者筛查(如基因检测排查隐性遗传病基因),避免近亲结婚;二级预防(孕期)——通过产前诊断(羊水穿刺、无创DNA检测、超声)筛查胎儿异常,必要时终止妊娠;三级预防(新生儿)——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残疾。

问题2:罕见病患者如何获取诊断和治疗资源?
解答:获取资源需多途径结合: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国内可查询“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成员单位(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或通过中国罕见病联盟官网获取诊疗信息;利用基因检测——疑似遗传性罕见病可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全基因组测序(WGS)明确诊断,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参与临床试验——通过Clinical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查询正在开展的药物试验,部分超罕见病可申请“同情用药”;寻求社会支持——联系公益组织(如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蔻德罕见病中心)获取医疗咨询、经济援助(如“罕见病医疗援助工程”)、心理支持等服务,部分组织可协助对接药企申请赠药项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