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浓云奇闻异事

多少物种正濒临灭绝?全球动物生存困境何解?

地球上,每一个物种都是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共同编织着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网络,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无数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成为“濒临灭绝的动物”,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3年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全球超过42,100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8%的哺乳动物、14%的鸟类、37%的鲨鱼和鳐鱼、以及32%的两栖动物正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生命的消逝,更是生态系统的脆弱预警。

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

在哺乳动物中,穿山甲无疑是受威胁最严重的物种之一,作为唯一全身覆盖鳞片的哺乳动物,穿山甲因鳞片被谣传具有“药用价值”而遭到大规模非法贸易,尽管国际公约已禁止其贸易,但黑市交易依然猖獗,导致全球8个穿山甲物种均处于极危(CR)或濒危(EN)状态,苏门答腊犀则因栖息地被橡胶、油棕种植园侵占,以及偷猎犀角,全球仅剩不到80头,野外繁殖几乎停滞,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的它们正面临功能性灭绝的风险,长江白鳍豚曾是长江生态的“指示物种”,但由于过度捕捞、航运污染和水坝建设,2006年的科考未能发现其踪迹,2018年被正式宣布“功能性灭绝”,成为中国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悲剧象征。

鸟类中,新西兰的鸮鹦鹉以其夜行性和憨态可掬的外表闻名,但因欧洲殖民者带来的猫、鼠等外来捕食者,以及栖息地破坏,曾一度仅剩51只,经过40多年的人工繁育和岛屿保护,种群数量回升至250只左右,成为保护行动的成功案例,但依然处于极危状态,北美的加州神鹫曾是北美最大的鸟类,翼展可达3米,但因铅中毒(食用含铅子弹的动物尸体)、栖息地丧失和偷猎,1987年野外仅剩27只,全被捕获进行人工繁育,通过野化训练和铅弹禁令,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00多只,但依然依赖持续的保护。

爬行动物中,玳瑁因龟甲被用于制作装饰品,被过度捕捞,全球数量锐减80%,已被列为极危物种,食鱼鳄(又称长吻鳄)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河流中,因水坝建设破坏栖息地、渔业误捕和污染,野外数量不足1000只,繁殖成功率极低,两栖动物则面临“全球性衰退危机”,中华大鲵(俗称“娃娃鱼”)因食用价值和栖息地破坏,野生种群数量较20世纪70年代下降超过90%,被列为极危物种,人工养殖虽多,但野生种群恢复艰难。

海洋中,中华鲟因长江葛洲坝等水坝阻断洄游路线,无法到达上游产卵场,野生种群从1970年代的1万多尾降至不足百尾,被列为极危物种,昆虫方面,帝王蝶因北美地区除草剂滥用导致其寄主马利筋植物减少,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迁徙路线,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下降约80%,正面临濒危风险。

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

这些物种濒危的背后,既有自然因素,但更多是人为活动的直接后果,栖息地丧失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森林覆盖率每年减少约1000万公顷,湿地面积自1970年以来消失超过35%,导致无数物种失去家园,气候变化则加剧了这一危机:极地冰川融化使北极熊的捕猎平台消失,海洋酸化威胁珊瑚礁生态系统(全球50%的珊瑚礁已退化),极端天气(如干旱、洪水)直接摧毁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过度利用是另一大“杀手”:每年约有数万只鲨鱼因鱼翅贸易被杀,穿山甲鳞片黑市价格高达每公斤3000美元,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年交易额高达200亿美元,仅次于毒品和武器贸易,环境污染(如塑料、农药、重金属)和外来物种入侵(如岛屿物种被猫、鼠捕食)也持续威胁着物种生存。

面对严峻形势,全球已展开多维度保护行动,国际层面,《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严格限制濒危物种贸易,《生物多样性公约》推动各国制定保护策略,各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全球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面积已达16%)、实施人工繁育(如中国的大熊猫、朱鹮繁育计划)、完善法律(如中国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作为原则)等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大熊猫因保护力度加强,从“濒危”降为“易危”,朱鹮从1981年发现的7只恢复到如今超过5000只,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

以下为部分典型濒危动物信息概览:
| 名称 | 濒危等级(IUCN 2023) | 分布区域 | 主要威胁 |
|------|------------------------|----------|----------|
| 穿山甲(所有8种) | 极危(CR)或濒危(EN) | 亚洲、非洲 | 非法贸易、栖息地丧失 |
| 苏门答腊犀 | 极危(CR) | 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 | 栖息地破坏、偷猎 |
| 白鳍豚 | 极危(CR,可能灭绝) | 中国长江 | 航运污染、水坝建设、过度捕捞 |
| 鸮鹦鹉 | 极危(CR) | 新西兰 | 外来捕食者、栖息地丧失 |
| 加州神鹫 | 极危(CR) | 北美 | 铅中毒、栖息地丧失 |
| 玳瑁 | 极危(CR) | 热带、亚热带海域 | 过度捕捞(龟甲贸易) |
| 中华鲟 | 极危(CR) | 中国长江 | 水坝阻断洄游、过度捕捞 |
| 帝王蝶 | 濒危(EN) | 北美 | 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 |

Q1:普通人如何参与濒危动物保护?
A:普通人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拒绝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如象牙、龟甲、鱼翅);选择可持续产品(如认证的可持续棕榈油、木材),减少对栖息地破坏的间接支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降低海洋污染;参与志愿活动(如海滩清洁、栖息地植树);通过社交媒体宣传保护意识,带动更多人关注,支持通过正规渠道捐款给保护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也是有效的参与方式。

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

Q2:气候变化对濒危动物的具体影响有哪些?
A: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栖息地丧失,如北极冰川融化导致北极熊失去浮冰平台,无法捕食海豹;二是繁殖周期紊乱,温度升高影响部分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如鳄鱼卵在高温下孵化更多雌性,导致性别比例失衡),也影响鸟类的迁徙时间和繁殖成功率;三是食物链断裂,珊瑚白化导致依赖珊瑚礁的鱼类死亡,进而影响以鱼类为食的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四是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干旱)直接摧毁种群,如2021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导致数十种濒危动物栖息地被毁,种群数量骤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