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本该是童年纯真的注脚,却有一些旋律在传唱中沾染上血色,成为集体记忆里的暗影。《十个小黑人》(Ten Little Niggers,后改版为《Ten Little Indians》《And Then There Were None》)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恐怖的童谣”,它并非来自民间口耳相传的古老歌谣,而是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最初可能源于种族歧视背景下的表演脚本,却在后续改编中逐渐剥离政治隐喻,蜕变为死亡寓言的载体。
这首童谣的恐怖之处,在于它用最轻快的旋律,讲述了一场无法逃脱的集体死亡,原版歌词中,十个“小黑人”以各种离奇方式接连死去:“一个呛死在汤里,一个被蜂蜇死,一个劈成了两半……”第十个“小黑人”望着空荡荡的房间,“把自己吊死了”,歌词的递进式死亡,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听众对“安全”的幻想——没有凶手,没有反抗,只有命中注定的消亡,这种不可抗力的宿命感,远比暴力血腥更令人窒息。
版本名称 | 开头歌词(节选) | 死亡方式演变(示例) | 文化背景调整 |
---|---|---|---|
原版(1890s) | “Ten little niggers went out to dine…” | 呛死、蜂蜇、斧劈、吊死等 | 带有种族歧视色彩 |
改版1(1930s) | “Ten little Indians boys went out to play…” | 溺死、卡死、冻死等 | 替换为“印第安人” |
改版2(现代) | “Ten little soldier boys went to war…” | 战死、病死、失踪等 | 替换为“士兵”,弱化种族色彩 |
真正让这首童谣“封神”的,是它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悬疑小说《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的绑定,小说中,十个被困孤岛的角色,按照童谣的顺序逐一死亡,凶手甚至将童谣刻在墙壁上,作为死亡预告,当虚构的情节与歌谣的死亡预言重合,童谣不再是儿时的旋律,而是变成了“死亡倒计时”的符号——每唱一句,就有一个角色走向终结,这种“歌谣即诅咒”的设定,让它在流行文化中成为“恐怖童谣”的代名词。
更深层看,它的恐怖源于对童年纯真的反叛,童谣通常承载着“安全”“秩序”的隐喻,而《十个小黑人》却用儿歌的框架,包裹了“死亡”“失控”的内核,当孩子用清脆的声音唱出“一个死了,剩九个”,这种反差会让成年人不寒而栗——我们曾以为的温柔乡,原来可能是埋葬纯真的坟墓。
FAQs
-
为什么这首童谣会被认为是“最恐怖”的,而非其他血腥故事?
它的独特性在于“儿歌形式+死亡递进+宿命感”,血腥故事是直接暴力,而童谣用轻快旋律消解了死亡的心理防线,让听众在“熟悉感”中陷入“不可预测”的恐惧,这种反差放大了恐怖效应。 -
童谣中的“小黑人”为何要改名?这会影响它的恐怖内核吗?
改名是为了消除原版中的种族歧视色彩(“nigger”是侮辱性词汇),但核心的“死亡递进”和“宿命感”未变,恐怖内核不依赖种族元素,反而因更中性化的设定,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都能共情“被命运吞噬”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