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共有的生理现象,人类作为高等生物,更离不开睡眠——它不仅关乎精力恢复,更与记忆巩固、免疫调节、激素分泌等核心功能密切相关,在医学史和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异类”声称自己“不用睡觉”,他们是真的突破了生理极限,还是存在某种特殊机制?本文将从科学角度探讨这一现象,解析所谓“不用睡觉的人”背后的真相。
睡眠的必要性:为什么人类必须睡觉?
在讨论“不用睡觉的人”之前,首先要明确睡眠对人体的不可替代性,现代睡眠科学将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每个阶段承担不同功能:NREM阶段的深睡眠能促进体力恢复、生长激素分泌,帮助修复组织;REM阶段则与大脑发育、记忆整合、情绪调节密切相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严重时可能出现幻觉、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1965年,美国高中生兰迪·加德纳曾连续11天25分钟不睡觉(约264小时),实验后期他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无法集中注意力、产生幻觉、记忆混乱,实验结束后他睡了14小时才逐渐恢复,这一案例表明,人类大脑和身体无法长期脱离睡眠的“维护”。
“不用睡觉的人”:科学发现与罕见案例
尽管睡眠是必需的,但医学史上确实存在少数“睡眠需求极低”的个体,他们并非完全“不用睡觉”,而是因基因突变或特殊疾病导致睡眠时间大幅缩短,且能维持基本生理功能,目前科学界研究最明确的是“短睡眠基因”携带者。
DEC2基因突变:天然的“短睡眠者”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DEC2的基因突变,携带者每天只需睡6小时左右,就能保持清醒和精力充沛,而普通人通常需要7-9小时,研究团队对一名家族性短睡眠者(每天睡4-6小时,且无任何不适)进行基因测序,发现其DEC2基因存在一个点突变(c.92G>A),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进而抑制了“睡眠压力”的产生——睡眠压力是由腺苷积累引起的,腺苷越多,人越困倦,而DEC2突变能减少腺苷,降低睡眠需求。
此后,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发现了更多DEC2突变携带者,但这些案例极其罕见,估计全球仅数百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短睡眠者并非“不用睡觉”,而是睡眠效率极高——他们的深睡眠比例更高,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足够的睡眠修复。
其他基因与短睡眠的关联
除了DEC2,科学家还发现了与短睡眠相关的其他基因,如ADRB1(影响大脑视前区神经活动)和NPSR1(调节觉醒神经递质),2021年,《细胞》期刊报道了一项对短睡眠家族的研究,发现携带NPSR1基因突变的成员平均睡眠时间仅5小时,且无健康问题,但这些基因突变同样罕见,且需要家族遗传背景,并非普遍存在。
假性“不用睡觉”:疾病与夸大的误区
除了极少数基因突变携带者,更多声称“不用睡觉”的人其实处于疾病状态或存在认知偏差。
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FFI):无法入睡的噩梦
这是一种罕见的朊病毒病,由PRNP基因突变引起,患者会出现完全无法入睡的症状,并伴随进行性痴呆、运动失调和内分泌紊乱,与“短睡眠”不同,FFI患者并非“不想睡”,而是大脑中的丘脑(负责调节觉醒和睡眠)被破坏,导致睡眠机制彻底崩溃,患者通常在发病后6-18个月内死亡,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
长期失眠与睡眠剥夺:主观与客观的割裂
部分长期失眠者声称自己“不用睡觉”,但客观检测(如多导睡眠图)显示,他们其实处于“微觉醒”或“浅睡眠”状态,大脑并未得到充分休息,长期如此,他们会陷入“失眠-疲劳-焦虑-失眠”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睡眠剥夺性精神病”——表现为偏执、幻觉等精神症状,2012年,韩国一名男子连续40天仅睡2-3小时,最终因精神异常被送医,诊断为严重睡眠剥夺引发的急性障碍。
夸大宣传:商业利益与自我标榜
在社交媒体和商业领域,一些人为了博取关注或推广产品(如“抗睡眠药物”“极限作息法”),会夸大自己的“不睡觉能力”,硅谷一些创业者声称通过“多相睡眠”(每天分多次短时间睡眠)减少总睡眠时间,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模式会破坏睡眠连续性,降低认知功能,长期反而有害。
人类睡眠需求的个体差异:正常范围与异常信号
虽然短睡眠基因携带者存在,但大多数人的睡眠需求在7-9小时之间,个体差异受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影响:新生儿需14-17小时,青少年8-10小时,老年人可能缩短至6-7小时,判断睡眠是否充足,关键看白天是否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而非单纯看睡眠时长。
如果长期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睡眠障碍:
- 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且白天严重嗜睡;
- 入睡困难、易醒、早醒,每周超过3次,持续1个月以上;
- 睡眠时打鼾伴呼吸暂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睡眠中出现梦游、夜惊等异常行为。
科学看待“不用睡觉”:突破生理极限还是违背自然规律?
科学界尚未发现完全“不用睡觉”的健康人,短睡眠基因携带者只是将睡眠需求压缩到生理极限的最低值,而疾病导致的“不睡觉”本质上是一种病理状态,最终会危及生命,睡眠作为生物进化保留下来的核心机制,其重要性如同呼吸和心跳,任何试图彻底摆脱睡眠的行为,都可能付出健康代价。
对于普通人而言,与其追求“不睡觉”,不如优化睡眠质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这些才是维持身心健康的根本。
人类睡眠需求相关基因突变案例表
基因名称 | 突变类型 | 携带者特征 | 研究来源 | 备注 |
---|---|---|---|---|
DEC2 | 错义突变(c.92G>A) | 每天睡眠4-6小时,无疲劳感,深睡眠比例高 | 《科学》(2009) | 全球首个被证实的短睡眠基因,携带者罕见 |
ADRB1 | 错义突变 | 平均睡眠时间5.5小时,觉醒度高 | 《自然·遗传学》(2019) | 影响视前区神经活动,调节睡眠-觉醒周期 |
NPSR1 | 错义突变 | 家族性遗传,平均睡眠5小时,认知功能正常 | 《细胞》(2021) | 通过调节神经肽S系统减少睡眠需求 |
相关问答FAQs
Q1:真的有人天生不用睡觉吗?
A:目前科学上尚未发现完全不用睡觉的健康人,少数人因基因突变(如DEC2)导致睡眠需求极低(每天4-6小时),但并非“不用睡觉”,而是睡眠效率极高,能完成必要的睡眠修复,而疾病导致的“不睡觉”(如家族性致死性失眠症)是一种病理状态,会逐渐危及生命,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Q2:长期不睡觉会怎样?对身体有哪些影响?
A:长期不睡觉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功能障碍,短期(1-3天)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情绪暴躁;中期(4-7天)可能出现幻觉、判断力受损,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长期(超过1周)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慢性疾病,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历史上最长的睡眠剥夺实验(264小时)显示,受试者后期出现严重的认知障碍,需通过长时间睡眠才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