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浓云奇闻异事

大运河世界第一长的称号,是否名副其实?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全长约1797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它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为天然骨架,纵贯中国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不仅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更是中华文明延续与融合的重要见证。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

大运河的开凿始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开凿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隋朝统一后,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及转运粮食,隋炀帝于公元605年至610年先后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并疏通邗沟、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的隋唐大运河,全长2700余公里(部分为复线河道),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运河工程,元朝定都北京后,为缩短漕运路线,截弯取直,先后开凿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形成了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基本奠定了今天大运河的走向,全长约1794公里,明清时期,大运河持续得到维护和疏浚,漕运功能达到鼎盛,每年有数百万石粮食通过运河运往京城,同时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与文化融合。

今天所说的大运河,主要指京杭大运河,但其系统还包括隋唐大运河的部分遗存和浙东运河,从地理上看,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七段,各段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态各异,其核心河段信息如下表所示: | 河段名称 | 起止点 | 长度(公里) | 历史时期与特点 | |----------|--------|--------------|------------------| | 通惠河 | 北京通州至积水潭 | 42 | 元代郭守敬开凿,解决北京至通州段通航,是京杭大运河最北段 | | 北运河 | 通州至天津三岔河口 | 120 | 利用天然河道,连接通惠河与南运河,元明清时期为漕运要道 | | 南运河 | 天津至山东临清 | 525 | 利用卫河道,是隋唐永济渠的一部分,以“闸河”技术闻名 | | 鲁运河 | 临清至台儿庄 | 480 | 包括会通河,元代开凿,地势起伏大,建有船闸等设施 | | 中运河 | 台儿庄至江苏淮安 | 186 | 明清时期疏浚,沟通淮河与黄河,是南北漕运的关键节点 | | 里运河 | 淮安至扬州 | 196 | 隋代邗沟故道,连接淮河与长江,历史上最繁忙的河段之一 | | 江南运河 | 镇江至杭州 | 323 | 隋代开凿,利用太湖水系,河道平缓,是经济最发达地区的黄金水道 |

大运河的修建与运营,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在经济上,它打通了南北物资通道,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皮毛、煤炭、杂粮等也南下交换,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据统计,明清时期大运河年漕运量最高达400万石,支撑了王朝的粮食安全,同时带动了沿线城镇的兴起,如扬州、淮安、临清、天津等,因运河而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在政治上,大运河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江南等经济富庶地区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在文化上,运河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纽带,北方的文化、技术与南方的艺术、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还推动了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如复闸、船闸、引水等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

随着近代海运和铁路的发展,大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衰退,部分河段淤塞或断航,但作为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价值日益凸显,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文化设施建设等措施,部分河段已恢复通航,成为重要的旅游线路和文化长廊,大运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因河而兴、因河而盛”的发展理念,为今天的世界运河城市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FAQs
问: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一回事吗?
答:不完全是一回事,大运河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等不同历史时期开凿的运河系统,而京杭大运河特指元明清时期贯通北京至杭州的南北水路,是大运河的核心组成部分,2014年申遗时,“中国大运河”作为整体项目列入世界遗产,涵盖上述各时期遗存。

问:大运河现在还能通航吗?哪些河段可以通航?
答:目前大运河并非全线通航,而是分段通航,江南运河(杭州至苏州段)、里运河(扬州至淮安段)、鲁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等河段航运功能保留较好,可通行1000吨级以下船舶,是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而通惠河(北京段)、部分南运河河段等因水源、城市布局等原因已停止通航,主要作为文化景观和生态廊道使用,近年来,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部分断航河段正逐步恢复通航条件。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