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探索从未停止,而憋气这项看似简单却挑战生理极限的运动,始终吸引着无数勇敢者,在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中,静态闭气(Static Apnea)是最具代表性的憋气项目,即人在静止状态下,完全屏住呼吸的时间,截至2023年,这一纪录的保持者是塞尔维亚的亚历山大·德伦达(Aleksandar Drndarević),他在2021年的一次官方认证中,以惊人的24分37秒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将人类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
亚历山大·德伦达的成就并非偶然,这位来自贝尔格莱德的自由潜水者,自幼对水下世界充满好奇,成年后系统学习自由潜水技术,将憋气从一项“特技”发展为严谨的科学训练,他的纪录诞生于克罗地亚斯普利特的一个专业训练池,现场有国际自由潜水发展协会(AIDA)的裁判严格监督,确保整个过程符合标准:面部浸入水中,身体静止不动,仅依靠肺部储存的空气维持生命活动,24分37秒,这个时间长度足以让普通人感到窒息,但对德伦达而言,这是他多年科学训练与意志力的结晶。
要理解这一纪录的含金量,需先了解憋气的生理机制,人体在憋气时,并不会立即“缺氧”,而是经历一个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肺部储存的氧气(约1.5-2升)是维持细胞代谢的基础,尤其是大脑对氧气极为敏感,仅占体重2%却消耗全身20%的氧气,当氧气开始被消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这是触发呼吸欲望的关键信号——化学感受器会检测到CO₂分压变化,向脑干发送“需要呼吸”的指令,这一过程被称为“二氧化碳驱动的呼吸反应”,顶尖憋气高手的核心能力,并非单纯储存更多氧气,而是提高对二氧化碳的耐受阈值,延迟呼吸反射的启动。
德伦达的训练方法融合了生理学知识与东方呼吸技巧,堪称科学与意志的结合,他的日常训练包括三个核心模块:呼吸控制、氧气储备和耐力强化,呼吸控制阶段,他采用“盒式呼吸法”(4秒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4秒屏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心率和代谢率,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氧气储备阶段,结合“过度换气”(快速深呼吸)排出更多二氧化碳,为憋气初期延迟呼吸反射创造条件,但这一过程需严格把控,否则可能导致“过度换气综合征”,引发头晕甚至昏厥;耐力强化阶段,则通过静态闭气练习、冷水刺激(如冷水淋浴或浸泡)降低身体对缺氧的敏感度,同时进行瑜伽和冥想,提升心理专注力,对抗憋气中出现的“窒息恐慌”。
值得注意的是,憋气纪录的突破并非线性发展,20世纪初,普通人的憋气时间普遍在1-2分钟,而随着科学训练的普及,这一数字被不断改写:1959年,意大利潜水员恩里科·罗西首次突破3分钟;2008年,德国自由潜水员汤姆·西塔斯将纪录提升至11分54秒;2016年,法国的斯特凡·米夫萨勒(Stéphane Mifsud)达到24分3秒;而德伦达在2021年以34秒的优势刷新纪录,标志着人类对生理极限的控制已进入“精细化时代”。
憋气始终是一项高风险运动,即便是顶尖选手也需在严格安全下进行,浅水昏厥(Shallow Water Blackout)是最大威胁——当憋气者接近极限时,血液氧气可能降至极低水平,但CO₂尚未积累到触发呼吸的程度,此时若失去意识,面部浸在水下将导致溺水,德伦达的训练始终有专业团队陪同,且所有纪录挑战均在可控环境中进行,禁止个人模仿。
为更直观理解憋气类型的差异,以下是不同憋气项目的特点对比:
憋气类型 | 定义 | 世界纪录(截至2023年) | 关键挑战 |
---|---|---|---|
静态闭气 | 静止状态下屏息 | 24分37秒(德伦达) | 延迟CO₂呼吸反射 |
动态闭气(无蹼) | 水中水平游动,屏息前进 | 281米(巴西) | 耐力与氧气的平衡 |
动态闭气(带蹼) | 水中佩戴脚蹼游动 | 402米(意大利) | 推进效率与代谢控制 |
无限制潜水 | 下潜时借助下坠力,上升时用气囊 | 214米(法国) | 水压与氧气的协同管理 |
德伦达的纪录不仅是个人的胜利,更推动了自由潜水运动的发展,他通过纪录片和社交媒体分享训练心得,强调“憋气不是与身体对抗,而是与身体对话”,这一理念让更多人认识到:人类的极限并非固定,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认知与系统训练逐步拓展,但与此同时,他也反复警示:“没有专业指导,切勿尝试极限憋气。”毕竟,对生命的敬畏,才是探索极限的前提。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能通过训练将憋气时间延长到10分钟以上吗?
A1:普通人通过科学训练,憋气时间通常可从1-2分钟提升至3-5分钟,但要达到10分钟以上需具备特定条件:良好的心肺功能、严格的呼吸控制训练、高二氧化碳耐受度,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遗传因素(如肺活量、血红蛋白含量)也会影响潜力,但需注意,长时间憋气存在健康风险,建议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追求时长导致意外。
Q2:憋气时感觉“憋不住”是因为缺氧还是二氧化碳积累?
A2: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积累,血液中CO₂浓度升高会刺激颈动脉体和延髓的化学感受器,向大脑发送“需要呼吸”的信号,这一反应比氧气耗尽更早出现,氧气耗尽时,人可能已失去意识(即“浅水昏厥”),而CO₂积累则是身体主动的保护机制,提醒呼吸,顶尖憋气高手的核心训练之一,就是提高对CO₂的耐受阈值,延迟这一反射的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