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浓云奇闻异事

科学史上人类最长寿命的极限究竟是多少岁?

截至目前,经权威机构严格验证的人类最长寿命记录,由法国女性让娜·卡尔芒(Jeanne Calment)保持,她出生于1875年2月21日,1997年8月4日去世,享年122岁零164天,这一记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经过老年学研究会(GERON)等多家国际学术机构反复核查,至今未被打破,卡尔芒的生命跨越了三个世纪,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其长寿之谜也成为科学家研究人类衰老极限的重要样本。

世界上最长寿命是多少岁

被科学证实的长寿极限:卡尔芒的案例与验证

让娜·卡尔芒的长寿记录并非仅凭口述或模糊档案,而是有完整的法律文件和多方证据链支撑,她出生时的 baptismal certificate(洗礼证明)、1888年的 school certificate(学校证明)、1903年的 marriage certificate(结婚证明)以及1950年的 identity card(身份证)等文件均清晰记录了她的出生日期,且文件间无矛盾,在她晚年,研究人员通过与她相识的亲友进行交叉验证,包括童年玩伴、邻居、同事等,确认了她年龄的真实性。

卡尔芒的生活习惯也成为研究焦点,她直到晚年仍保持活跃:114岁时还能骑自行车,121岁还能看报纸、看电视,她的饮食以橄榄油、红酒、鱼和水果为主,偶尔吃巧克力(她声称每周吃掉1公斤巧克力),不吸烟(仅年轻时短暂尝试过),饮酒适量,科学家也指出,她的长寿并非完全依赖生活方式——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均未达到如此高龄,父亲活到94岁,母亲则只活到57岁,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类寿命的生物学上限:为何存在“天花板”?

卡尔芒的122岁并非偶然,而是接近人类生物学极限的体现,现代生物学研究认为,人类寿命的“天花板”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细胞分裂的“海弗利克极限”

1961年,美国科学家莱昂纳德·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分裂次数存在上限,约为40-60次,这一现象被称为“海弗利克极限”,分裂次数的极限与细胞末端的“端粒”(Telomere)密切相关,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结构,每次细胞分裂都会缩短端粒长度,当端粒缩短到临界值时,细胞停止分裂并进入衰老或凋亡状态,卡尔芒的细胞端粒长度可能天生较长,或端粒酶(修复端粒的酶)活性较高,延缓了细胞衰老进程。

世界上最长寿命是多少岁

基因调控与DNA修复

基因在寿命调控中扮演核心角色,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与长寿显著相关,例如FOXO3基因(参与细胞应激反应和DNA修复)、APOE基因(影响脂代谢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等,卡尔芒的基因组中可能携带了这类“长寿基因”,使其细胞修复能力更强,对衰老相关疾病的抵抗力更高,表观遗传学(如DNA甲基化模式)也影响衰老速度,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衰老时钟”(Epigenetic Clock)比实际年龄更快,而长寿人群的衰老时钟往往较慢。

器官功能衰退与系统失衡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肺活量减少、肾脏过滤功能减弱、免疫系统衰退(“免疫衰老”)等,当某个关键器官(如心脏、大脑)功能失代偿时,生命便难以维持,卡尔芒在120岁后,虽然仍能自主活动,但已出现严重的视力、听力下降,且伴有轻度认知障碍,说明器官衰老是不可逆的过程。

影响寿命的关键因素:遗传与环境的博弈

人类寿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占比约为20%-30%和70%-80%,以下是主要影响因素的梳理:

因素类型 具体因素 作用机制与例子
遗传因素 长寿基因(如FOXO3) 增强细胞修复能力,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风险;意大利撒丁岛、日本冲绳地区长寿人群携带特定基因频率较高。
家族长寿史 父母或兄弟姐妹长寿,个体长寿概率更高;卡尔芒父亲活到94岁,可能遗传了部分长寿基因。
环境因素 医疗条件 现代医学控制传染病、慢性病,延长平均寿命;20世纪初全球平均寿命约30岁,2023年已达73岁。
饮食习惯 地中海饮食(富含橄榄油、鱼类、蔬果)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热量限制(动物实验)延缓衰老。
生活方式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充足睡眠(7-9小时/天)、戒烟限酒可降低早亡风险。
社会经济与心理状态 经济稳定、教育水平高、社交活跃、积极心态(如“目的感”)能减轻压力,延缓衰老;卡尔芒晚年仍与亲友保持密切联系。

争议与未来:人类寿命能否突破122岁?

尽管卡尔芒的记录未被打破,但科学界对“人类寿命是否存在绝对上限”仍有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寿命上限约为115岁,基于过去20年全球最长寿者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如2016年《Nature》论文指出,人类寿命可能存在约115岁的“硬上限”),但也有研究反驳,认为样本量不足、医疗进步可能延长极限寿命,例如2010年后,11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并未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说明寿命上限可能可变。

世界上最长寿命是多少岁

基因编辑(如CRISPR技术)、干细胞疗法、衰老细胞清除(Senolytics)等手段或有望延缓衰老,2023年,美国科学家通过清除衰老细胞,使实验小鼠的中位寿命延长24%,且健康状况改善,但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人类仍面临伦理、安全等挑战,短期内难以实现寿命的“大幅突破”。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有些人能活到100岁以上,而大多数人无法达到?
A:百岁长寿是遗传、生活方式、医疗条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上,携带FOXO3、APOE等长寿基因的人,细胞修复能力更强,对疾病抵抗力更高;生活方式上,长期坚持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保持社交活跃和积极心态,能显著降低慢性病风险;良好的医疗条件(如定期体检、及时治疗疾病)和低污染的生活环境也起到关键作用,百岁老人中,约70%为女性,可能与女性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更注重健康行为有关。

Q2:未来人类寿命能突破150岁吗?
A:目前来看,突破150岁的可能性极低,生物学上,细胞分裂的“海弗利克极限”、端粒缩短、器官功能衰退等机制决定了人类寿命的自然上限,尽管医学技术可能延缓衰老,但要突破122岁的记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细胞衰老、基因突变积累等核心问题,端粒酶激活可能增加癌症风险(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异常高),衰老细胞清除疗法可能引发免疫紊乱,伦理问题(如人口老龄化、资源分配)也限制了寿命的无限延长,科学界普遍认为,未来几十年内,人类寿命上限可能小幅提升至125-130岁,但150岁仍是遥远的目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