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浓云奇闻异事

世界上最早的录音是什么?何时何地被发现?

人类对声音的记录与复现,始终伴随着对“留住时光”的渴望,从远古岩画到文字记载,人们试图凝固视觉与思想,而声音——这一稍纵即逝的振动,直到19世纪中叶才迎来技术性的突破,所谓“世界上最早的录音”,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段从“声音可视化”到“机械回放”的技术演进史,其中既包含天才的灵光一现,也凝聚着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智慧。

世界上最早的录音

声音的“第一次凝固”:声波记振仪的诞生

在真正实现“录音”之前,人类对声音的理解停留在“振动”的物理层面,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曾通过一根连接到猪膀胱的针,观察到声音使玻璃杯中的沙子振动的现象,但这仅是声学研究的起点,真正意义上的“声音记录”装置,诞生于1857年的法国。

发明者是巴黎印刷厂的职员埃德内·莱昂·斯科特·德·维尔维尔(Édouard-Léon Scott de Martinville),他并非科学家,却对“如何将声音的振动永久保存”充满好奇,受当时生理学研究(如记录心脏跳动的装置)启发,斯科特设计出一台名为“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的设备,其核心原理极为巧妙:用一张熏黑的纸(或蜡纸)包裹在一个可旋转的滚筒上,一端固定着猪鬃制成的笔尖,笔尖的另一端轻触一个振动的膜片(如猪膀胱或纸张),当有人对着膜片说话或唱歌时,声波使膜片振动,带动笔尖在滚筒旋转的熏黑纸上划出深浅不一的波形轨迹——这便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声音”转化为“可见图像”。

声波记振仪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实现了“声音的记录”,却无法“回放”,斯科特的初衷并非复现声音,而是研究语音的物理特性,帮助聋人学习说话,他并未考虑如何将纸上的波形还原为声音,直到一个半世纪后的2008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将斯科特原始的声波记振纸数字化,再用计算机算法模拟笔尖的振动轨迹,成功还原了一段1857年4月9日的录音——内容是斯科特本人哼唱的法国民谣《克莱芒汀》的片段,这段仅10秒的声音,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回放录音”,比爱迪生的留声机录音早了20年。

从“记录”到“回放”:爱迪生的革命性突破

尽管声波记振仪实现了声音的“可视化”,但人类对“录音”的核心需求始终是“能听”,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托马斯·爱迪生的天才构想,187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门洛帕克实验室,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Phonograph),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能够记录并回放声音的实用化设备。

爱迪生的灵感源于对电报机的研究——他发现高速电报信号的振动可以在纸上留下痕迹,声音的振动是否也能被记录并逆向还原?他设计的留声机结构相对简单:一个金属圆筒外包裹锡箔,通过螺纹装置使圆筒能沿轴向旋转;圆筒上方有带刻纹针的振动膜片,下方通过曲柄驱动旋转,录音时,用户对着喇叭-shaped的麦克风说话,声音使膜片振动,带动刻纹针在锡箔上刻出与声波对应的螺旋状沟槽;回放时,将刻纹针重新放回沟槽,圆筒反向旋转,针的振动带动膜片,再通过喇叭放大声音,便能还原出最初的声音。

世界上最早的录音

1877年12月6日,爱迪生对着留声机唱下了著名的测试句“玛丽有只小羊羔”("Mary Had a Little Lamb"),并成功回放,这一刻,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声音的存储与重现”,震惊了世界,爱迪生最初设想的留声机用途包括:为盲人“读书”、记录重要谈话、保存家庭声音等,甚至曾试图用它录制濒死者的遗言,尽管早期的锡箔留声机音质粗糙、录音时间短(仅2-3分钟),且锡箔极易磨损,但它标志着录音技术从“科学仪器”向“民用技术”的跨越。

技术的迭代:从蜡筒到圆盘,从机械到电气

爱迪生的留声机打开了声音记录的大门,但后续的技术改进才真正让录音走向普及,1887年,德国发明家埃米尔·贝林纳(Emil Berliner)对留声机进行了革命性改造:他将圆筒形的录音介质改为圆盘形(即“唱片”),并发明了“模压复制技术”——通过制作母盘和子盘,可以大量复制同一份录音,解决了蜡筒无法量产的难题,贝林纳的“留声机”(后称“ Gramophone”)使用圆盘唱片,不仅成本更低,且音质更稳定,逐渐取代了爱迪生的蜡筒系统。

20世纪初,录音技术迎来了“电气化”革命,1925年,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发明了电动麦克风和刻纹头,用电磁感应原理替代了纯机械振动,麦克风将声音声波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刻纹头在蜡盘上刻录,极大提升了录音的保真度(频率范围从200-2000赫兹扩展至50-10000赫兹),这一时期,爵士乐、古典乐通过电气录音得以广泛传播,唱片工业正式成为全球性的文化产业。

录音介质的也在不断进化:从早期的蜡筒、虫胶唱片(硬度高、易碎),到1948年哥伦比亚公司发明的“微纹唱片”(Long-playing record,LP),单面录音时间从5分钟延长至30分钟;再到1960年代聚氯乙烯(PVC)唱片的普及,让唱片更耐用、更亲民,这些进步共同构建了20世纪上半叶“模拟录音”的黄金时代。

录音技术的意义:从“技术奇观”到“文明载体”

录音技术的诞生,不仅是工程学的胜利,更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在此之前,音乐依赖现场表演传承,语言依赖口耳相传,知识依赖文字记录——声音始终是“不可复制”的瞬时存在,录音技术打破了这一限制:音乐家可以通过唱片让作品穿越时空,政治家的演讲可以被反复聆听,濒危语言的发音得以永久保存,甚至普通人也能用录音机记录家庭生活的声音。

世界上最早的录音

从爱迪生的锡箔留声机到今天的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录音技术经历了机械模拟、电气模拟、数字编码的三大变革,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世界上最早的录音”所承载的,始终是人类对“留住声音”的原始渴望——那一段1857年哼唱的《克莱芒汀》,与今天AI生成的语音,本质上都是人类试图对抗时间流逝、凝固生命痕迹的努力。

早期录音技术发展对比

发明者/公司 时间 技术名称 核心原理 主要特点 历史意义
斯科特 1857年 声波记振仪 机械记录声波振动轨迹 仅能记录波形,无法回放 人类首次实现声音可视化
爱迪生 1877年 锡箔留声机 机械刻纹与回放声波振动 首次实现声音记录与回放 开创实用化录音技术先河
贝林纳 1887年 圆盘留声机 模压复制声波沟槽 可量产,耐用,成本低 推动唱片工业普及
西方电气公司 1925年 电气录音系统 电磁感应转换声波信号 高保真,频响宽,音质提升 录音音质的革命性突破

相关问答FAQs

Q1:最早的录音和最早的可回放录音是一回事吗?
A1:不是。“最早的录音”指最早实现声音记录的装置,即1857年斯科特的声波记振仪,它仅能将声音转化为波形,无法回放。“最早的可回放录音”则指能够记录并还原声音的设备,即1877年爱迪生的锡箔留声机,其录制的“玛丽有只小羊羔”是第一段被成功回放的声音,2008年科学家回放了斯科特1857年的声波记振纸,才将“最早的可回放录音”提前了20年。

Q2:为什么爱迪生的留声机被公认为录音技术的开端,而非斯科特的声波记振仪?
A2:因为录音技术的核心不仅是“记录”,更是“回放”,斯科特的声波记振仪本质上是声学研究工具,其设计初衷是分析声音的物理特性,而非复现声音,因此不具备“录音”的完整功能,爱迪生的留声机首次实现了“记录-存储-回放”的闭环,使声音脱离了瞬时性,成为一种可保存、可传播的媒介,这才是录音技术的本质特征,尽管斯科特的发明更早,但爱迪生的留声机才是录音技术的真正起点。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