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深夜总是带着股湿漉漉的凉意,尤其是末班33路公交车上,只有发动机的轰鸣和偶尔掠过车窗的路灯光影,阿哲是个程序员,加班到凌晨一点,挤上这趟车时,车厢里只有零星三个乘客:一个低头打盹的中年男人,一个抱着布包的老太太,还有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年轻女人,就坐在他斜前方。
女人低着头,黑发遮住了大半张脸,露出的脖颈白得有些不真实,阿哲没太在意,戴上耳机刷手机,直到公交车在“百花中心站”停下,那中年男人和老太相继下车,车厢里只剩他和红衣女人,他下意识抬眼,却发现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不动。
“师傅,到金科桥了吗?”阿哲问司机,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师傅,头也不回地应了句:“快了。”就在这时,车突然急刹车,阿哲一个趔趄,扶住扶手再看时,车上的红衣女人不见了,前后门都关着,窗户也紧锁,就像她从未出现过一样。
阿哲心里发毛,以为是眼花,可座位上还残留着一股淡淡的茉莉花香——那是他常用的香水味,他鼓起勇气走到女人刚才坐的位置,发现座位下落着一枚银色的发卡,样式很老,像是几十年前的款式,他把发卡捡起来,准备交给司机,却发现司机正对着后视镜发呆,脸色惨白。
“师傅,您怎么了?”阿哲问,司机猛地回过神,声音发颤:“刚才……刚才坐那儿的姑娘,是不是穿红裙子?”阿哲点点头,把发卡递过去,司机接过发卡,手抖得厉害:“这发卡……十年前,有个姑娘就戴着这样的发卡,在这儿出的事。”
原来十年前,有个穿红连衣裙的姑娘在这趟33路公交上被抢劫,司机为了追劫匪,车子失控撞上了桥墩,姑娘当场身亡,从那以后,就有乘客说,在深夜的末班车上,总能看到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安静地坐在原来的位置上,从不说话,也不下车。
阿哲听完脊背发凉,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发卡,银质的花瓣边缘已经有些氧化发黑,他把发卡还给司机,司机却突然说:“小伙子,你刚才闻到香味了?”阿哲点头。“那就是她,”司机叹了口气,“她每次出现,都会带着茉莉花香,那是她最喜欢的花。”
公交车到站时,阿哲几乎是逃下去的,他回头望了一眼,空荡荡的车厢里,只有路灯的光影在摇晃,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幻觉,可他口袋里,那枚银色发卡还带着体温。
后来阿哲查过新闻,十年前确实有过这样的案件,报道里说,那个姑娘叫小琳,是个大学生,那天晚上是去给住院的妈妈送饭,她喜欢茉莉花,书包上总挂着一枚银质茉莉花发卡。
再后来,有人说,在深夜的33路公交车上,如果闻到茉莉花香,就说明小琳又回来了,她不是恶灵,只是在等一个能帮她把发卡带回家的人——因为当年,她的发卡在事故中掉落,再也没找到。
直到现在,成都的深夜里,偶尔还会有晚归的人说,在末班33路公交车上,看到一个穿红裙子的姑娘,安静地坐在窗边,手里攥着一枚银质的茉莉花发卡,对着车外微微一笑。
成都33路公交车灵异事件关键信息表
项目 | 详情 |
---|---|
事件时间 | 十年前(具体年份未公开)及后续多年 |
事件地点 | 成都33路公交车(百花中心站至金科桥路段) |
核心人物 | 小琳(遇难女生)、阿哲(目击乘客)、公交司机(知情者) |
关键细节 | 红连衣裙、茉莉花香、银质发卡、深夜末班车、乘客突然消失 |
事件性质 | 传闻类灵异事件,结合真实案件改编 |
相关问答FAQs
Q1:这个成都33路公交灵异事件,是否有官方记录或新闻报道佐证?
A1:目前没有公开的官方档案或权威媒体报道直接证实这一事件的具体细节,但事件原型可能源于2010年前后成都发生的一起真实公交抢劫案(有媒体报道过类似事件,但遇难者信息未公开),民间传闻在传播中加入了灵异元素,逐渐形成了“穿红衣女孩”的传说,这类故事往往因真实事件为基底,加上集体记忆的加工,更容易让人产生“真实感”。
Q2:为什么这类“真实灵异事件”小说容易引发共鸣?
A2:这类故事的核心魅力在于“真实感”与“未知感”的结合,它们以真实地点、真实事件为背景(如具体公交路线、年份),细节描写(如发卡、香水味)贴近生活,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防线;灵异元素(如突然消失的人、重复出现的现象)触及了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而故事中往往带着温情(如小琳等发卡回家),让恐怖中夹杂着一丝慰藉,满足了读者对“超自然现象”既害怕又想探索的复杂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