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活着数百万种动物,从肉眼难辨的微生物到庞然大物蓝鲸,要回答“世界上最多的动物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最多”的衡量标准,通常有两种核心指标:一是个体数量,即某种动物的个体总数;二是生物量,指所有个体干重的总和,这两个指标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答案,因为个体微小但数量庞大的类群,与个体较大但数量有限的类群,在“总量”上会有显著差异。
个体数量:原生动物与昆虫的“微观战场”
若严格按动物学分类(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刺胞动物门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可能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土壤甚至生物体内,每个体仅几微米大小,但繁殖速度极快,海洋中的鞭毛虫和纤毛虫,每升海水中个体数量可达数千至数万,全球海洋中原生动物总数估计高达10^24至10^25只,远超所有多细胞动物的总和,日常语境中“动物”多指多细胞动物,若限定于此,则节肢动物门中的昆虫和线虫动物门中的线虫成为有力竞争者。
昆虫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多细胞动物类群,已知物种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物种总数的80%以上),且个体数量惊人,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估计,全球蚂蚁数量约为2千万亿(2×10^16)只,若加上其他昆虫(甲虫、蝇类、蝶蛾等),昆虫总个体数可达10^18至10^19只,蚂蚁的生物量尤其突出,研究显示其全球生物量约12亿吨(干重),超过所有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生物量的总和,线虫虽体型更小(大多不足1毫米),但数量更为庞大,全球土壤和淡水中线虫个体数估计超过10^20只,生物量约4亿吨,几乎与昆虫相当。
生物量:海洋浮游动物的“重量优势”
生物量方面,答案则转向海洋,尽管昆虫数量众多,但个体微小导致总生物量有限;而海洋浮游动物,尤其是磷虾,凭借庞大的个体规模和较高的生物量占据优势,南极磷虾是地球上生物量最大的动物物种之一,其种群数量约5亿吨(湿重,折合干重约1亿吨),广泛分布于南极海域,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基石,支撑着企鹅、海豹、须鲸等大量动物的生存,若将所有海洋浮游动物(包括磷虾、桡足类、端足类等)计算在内,其总生物量可达5亿吨以上,超过陆地昆虫的总生物量(约12亿吨,但其中蚂蚁占10亿吨,其他昆虫仅2亿吨),相比之下,人类作为陆地上生物量最高的单一物种,总生物量仅约0.6亿吨(干重),不足南极磷虾的十分之一。
不同类群的“数量”与“重量”对比
以下表格归纳了主要动物类群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差异,直观展示不同衡量标准下的“最多”动物:
类群 | 个体数量估计 | 生物量(干重) | 主要分布 |
---|---|---|---|
原生动物 | 10^24 10^25 | 约0.1亿吨 | 全球水域、土壤 |
线虫 | 10^20 | 约4亿吨 | 全球土壤、水域 |
昆虫 | 10^18 10^19 | 约12亿吨 | 陆地、水域 |
南极磷虾 | 10^14 10^15 | 约1亿吨 | 南极海域 |
人类 | 8×10^9 | 约0.6亿吨 | 全球陆地 |
标准不同,答案不同
归纳来看,若以个体数量衡量,原生动物(严格分类下)是地球上最多的动物;若限定多细胞动物,昆虫和线虫数量级相当;而以生物量衡量,海洋浮游动物(尤其是磷虾)则占据绝对优势,这提醒我们,“最多”的定义不同,答案也会截然不同,而不同类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远比“数量”本身更值得关注,原生动物虽微小,却是水域食物链的基础;磷虾虽生物量高,却因气候变化面临种群波动;蚂蚁虽数量庞大,却在土壤生态中扮演“分解者”的关键角色,每一种动物,无论数量多少,都在地球生命网络中不可或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蚂蚁的数量比人类多这么多?
解答:蚂蚁的高数量源于其独特的生态策略,蚂蚁是社会性昆虫,群体内分工明确(工蚁、兵蚁、蚁后),繁殖效率高,一只蚁后每天可产数千枚卵;蚂蚁适应性强,几乎遍布除南极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从沙漠到雨林都能生存;蚂蚁与其他生物(如蚜虫、真菌)共生,形成稳定的食物链,减少了资源竞争,研究显示,蚂蚁占陆地动物总生物量的10%-20%,其庞大的数量是长期进化适应的结果。
问题2:磷虾的生物量为什么能超过昆虫?
解答:磷虾的生物量优势主要来自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且浮游植物(磷虾的主要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总量是陆地的2倍以上,为磷虾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基础,南极磷虾集群生活,形成长达数公里的“虾群”,单个虾群密度可达每立方米1万-3万只,这种高密度聚集显著提高了单位空间生物量,磷虾寿命较长(约5-7年),繁殖周期稳定,而昆虫虽然数量多,但大多寿命短(几周至几个月),且个体生物量低,导致总生物量不及磷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