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高度的追逐从未停歇,从古代的通天塔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建筑的高度不仅反映了工程技术的发展,更成为国家实力与城市形象的象征,在“世界上的最高建筑”这一领域,每一座新纪录的诞生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也重新定义着天际线的轮廓。
要明确“最高建筑”的定义,需参考国际公认的标准,由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制定的规则指出,建筑高度应从主入口人行道到建筑顶部(含屋顶装饰、尖顶等永久性结构)的垂直距离,不包括天线、旗杆等可拆卸部件,这一标准确保了高度比较的客观性,避免了因测量方式差异导致的争议。
回顾历史,最高建筑的桂冠在不同时代更迭,1931年,纽约帝国大厦以381米的高度成为世界第一,其 Art Deco 风格与尖顶设计,至今仍是都市 iconic 标志,1973年,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现威利斯大厦)以442米超越帝国大厦,创新的束筒结构让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大幅提升,199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塔以452米的高度夺冠,其连接两塔的“天空桥”成为独特设计符号,直到2004年,台北101以508米的高度刷新纪录,其巨型阻尼球有效应对台风与地震,展现了高层建筑在抗灾技术上的突破,这些里程碑式的建筑,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见证。
当前,世界第一高楼的位置由阿联酋迪拜的哈利法塔(Burj Khalifa)牢牢占据,这座始建于2004年、2010年启用的建筑,总高度达828米,地上163层,地下6层,其设计灵感源自沙漠之花“海枣花”,Y型平面结构能有效减少风力影响,哈利法塔集办公、酒店、住宅、观景功能于一体,设有56部高速电梯,最快速度达17.4米/秒,从底层到观景台仅需约1分钟,其建造过程中使用了33万立方米混凝土、3.9万吨钢材,混凝土泵送高度达606米,创下当时的世界纪录,站在位于555米高的观景台,可俯瞰迪拜全貌,远至波斯湾,其壮丽景象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以下是当前世界已建成最高建筑TOP5的概览:
排名 | 建筑名称 | 所在城市 | 高度(米) | 建成年份 | 层数 |
---|---|---|---|---|---|
1 | 哈利法塔 | 迪拜 | 828 | 2010 | 163 |
2 | 默迪卡118 | 吉隆坡 | 9 | 2023 | 118 |
3 | 上海中心大厦 | 上海 | 632 | 2015 | 128 |
4 | 麦加皇家钟塔酒店 | 麦加 | 601 | 2012 | 120 |
5 | 平安金融中心 | 深圳 | 599 | 2017 | 115 |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沙特“吉达塔”(Jeddah Tower)的建设,最高建筑的纪录或将再次被改写,这座位于吉达的摩天大楼设计高度超过1000米,原计划2020年完工,受技术挑战与资金影响,目前仍在建设中,其创新性的“三体”结构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若能顺利竣工,将标志着人类首次突破千米建筑大关,开启“千米时代”的新篇章。
超高层建筑的崛起也伴随着争议,从技术角度看,建筑高度每增加10米,风荷载就会显著增大,对结构抗侧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消防与逃生难度随高度上升呈指数级增长,需配备专门的避难层与高压供水系统,从社会层面看,超高层建筑的建设成本高昂(哈利法塔造价约15亿美元),维护成本同样惊人,且可能加剧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局部气候,尽管如此,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大都市,高层建筑仍是拓展空间、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重要方式,其技术突破也将惠及普通建筑的安全与效率。
相关问答FAQs
Q1:世界最高建筑的高度是如何测量的?为什么不同建筑的高度数据有时会有差异?
A1:根据CTBUH标准,建筑高度测量以主入口人行道为基准点,垂直计算至建筑顶部永久性结构的最高点(包括屋顶装饰、尖顶等),但天线、旗杆等可拆卸部件不计入,不同数据差异可能源于测量基准不同(如是否包含地下部分)、是否认可“尖顶高度”(vs “屋顶高度”),或建筑竣工后因改造(如加装天线)导致高度变化,此前芝加哥西尔斯大厦与纽约世贸中心的高度比较,曾因是否包含天线引发争议,CTBUH最终以尖顶高度为统一标准。
Q2:建造超高层建筑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A2:最大挑战来自“风荷载”与“结构安全”,随着高度增加,风力会使建筑产生晃动,影响舒适性与安全性,解决方案包括创新结构设计(如哈利法塔的Y型平面分散风力)、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如上海中心中心的“阻尼球”,通过反向运动抵消晃动);其次是材料强度,需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如吉达塔使用的超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达80MPa以上)与钢材;垂直交通系统需通过分区停靠、双层电梯等设计提升效率,消防则依赖避难层(每15层设置)与高压供水系统,确保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