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浓云奇闻异事

NASA未解之谜,宇宙中仍有多少未解之谜待解?

自1958年成立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始终站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前沿,从阿波罗登月到哈勃望远镜的深空观测,从火星车的红色星球漫步到韦布望远镜的宇宙 dawn,每一次任务都在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越深入探索,越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与未知——NASA的探索历程中,始终存在一系列悬而未决的谜题,它们像散落在宇宙中的拼图碎片,等待人类用科学与智慧拼接成形。

nasa未解之谜

太阳系内的未解之谜:我们“家门口”的困惑

太阳系作为人类目前唯一确认存在生命的天体系统,仍有诸多现象让科学家困惑不已。

火星上的液态水“来去之谜”:火星探测器已多次证明这颗红色星球过去存在液态水,毅力号”在火星赤道附近的耶泽罗撞击坑发现了三角洲沉积物,清晰表明30亿年前这里有河流汇入湖泊;但更令人费解的是“季节性斜坡纹线”(RSL)——在火星中低纬度陡坡上,夏季会出现数米长的暗色条纹,随后在冬季消失,NASA最初推测是高盐度卤水流动,但后续光谱分析未发现明确的水合盐信号,有研究认为是风沙或干冰升华导致,至今仍无定论,火星上究竟是否存在现今的液态水?若有,它们以何种形式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火星生命的可能性。

土卫二的“冰下海洋喷泉”:2005年,“卡西尼号”探测器飞越土星卫星土卫二时,发现其南极存在巨大的冰裂缝,持续喷出水蒸气、冰粒和有机分子,形成高达500公里的“喷泉”,后续分析显示,喷流中含有盐分和复杂有机物,暗示冰下可能存在全球性液态水海洋,且具备生命所需的基本要素,但土卫二体积仅与月球相当,引力微弱,内部如何维持液态海洋?其能量来源是潮汐加热还是放射性衰变?更关键的是,喷流是否直接来自海洋,还是仅是浅层冰层融化?这些问题让土卫二成为“太阳系内外生命搜索”的关键目标,却仍无答案。

金星的“逆向自转”与“超级温室”:金星是太阳系中最像地球的行星,却上演着“地狱级”反差:它自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自东向西),且自转周期长达243个地球日,比公转周期(224.7天)还长;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是地球的92倍,足以压垮潜艇,NASA认为,金星的逆向自转可能与远古时期的大型天体撞击有关,但模拟显示撞击更可能导致自转停止或改变方向,而非完全逆转;而其超级温室效应的维持机制,尤其是二氧化碳循环如何失控,至今仍是气候模型的“反面教材”。

以下是太阳系内主要未解之谜的梳理:

nasa未解之谜

谜题名称 相关探测器/任务 未解核心问题
火星液态水 毅力号、火星勘测轨道器 季节性斜坡纹线是否为液态水?现今火星是否存在地下水?
土卫二冰下海洋 卡西尼号 冰下海洋范围与能量来源?喷流是否含生命前体物质?
金星逆向自转 麦哲伦号、帕克太阳探测器 逆向自转成因?超级温室效应的维持机制?

宇宙深空的未解之谜:超越认知的“黑暗”与“闪光”

当目光投向太阳系外,NASA的观测遇到了更颠覆性的未知。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身份之谜”:宇宙中约95%的成分由暗物质(27%)和暗能量(68%)构成,它们共同主导着宇宙的演化,却从未被直接探测到,NASA通过“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普朗克卫星”发现,暗物质通过引力维系星系结构,使其不致分崩离析;暗能量则推动宇宙加速膨胀,但暗物质究竟是一种还是多种粒子?是冷暗物质还是热暗物质?暗能量的本质是爱因斯坦的“宇宙常数”还是一种新的能量场?这些问题触及现代物理学的根基,却让科学家一筹莫展。

快速射电暴(FRB)的“起源之谜”: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短暂而强烈的射电爆发,持续时间仅几毫秒,但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数千年释放的总和,2007年,NASA首次确认FRB的存在,至今已探测到数百次,其中部分具有重复性,主流猜测包括磁星、中子星合并、外星文明信号等,但均未证实,2020年,“突破聆听”项目捕捉到FRB 20200120E的重复信号,其特征与银河系磁星类似,但2022年另一例重复FRB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偏振特性,暗示FRB可能存在多种起源,这些宇宙“闪光”究竟来自何方?仍是天文学最大的谜团之一。

奥陌陌(‘Oumuamua)的“身份之谜”:2017年,夏威夷泛星望远镜发现了一个进入太阳系的星际天体,被命名为“奥陌陌”(夏威夷语“侦察兵”),它的形状细长(长约400米,宽约40米),运动轨迹受太阳引力影响却无彗尾,表面反射率极高,像一块金属,NASA最初将其归类为彗星,但观测未发现气体喷发;有学者推测是外星文明的探测器,但缺乏直接证据,奥陌陌究竟是自然天体(如冰块、岩石),还是人造物?它是人类首次确认的“星际访客”,却带着更深的谜题离开。

NASA任务中的“技术谜题”:探测器与宇宙的“意外对话”

即使是最精密的探测器,有时也会传回让科学家费解的数据。

nasa未解之谜

旅行者号的“星际边界异常”: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目前已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但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显示,星际空间中的高能粒子密度远低于预期,而宇宙射线的强度却异常波动,与理论模型不符,探测器还检测到一种“嗡嗡声”,是星际介质中等离子体的低频振荡,其来源和意义仍不明确,这些“异常”暗示人类对星际介质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

先驱者号的“轨道异常”: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在飞向太阳系外的过程中,轨道出现了微小的、无法用已知引力解释的偏离(约每秒8毫米),被称为“先驱者异常”,科学家曾怀疑是探测器热辐射的不对称推力导致,但2012年分析“新视野号”数据后发现,该效应在远离太阳后依然存在,最终归因于未考虑到的热力学效应,这一争议持续了近40年,也提醒人类:即使是最基础的物理学,在宇宙尺度下仍可能存在“盲区”。

相关问答FAQs

Q1:NASA未解之谜的突破可能需要哪些技术或理论革新?
A:突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协同:一是下一代探测技术,如更灵敏的暗物质探测器(如NASA的“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能直接分析星际天体成分的深空探测器;二是理论创新,如量子引力理论可能解释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新的天体演化模型或许能解开金星自转之谜;三是跨学科合作,将生物学、地质学与天文学结合,从生命存在条件角度重新审视火星、土卫二等天体。

Q2:普通人如何参与NASA的未解之谜探索?
A:NASA鼓励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是关注NASA的“公民科学”项目(如“Zooniverse”平台),公众可帮助分类星系图像、分析火星探测器传回的土壤数据;二是利用NASA开放数据平台(如“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oordinated Archive”),下载天文观测数据自行研究;三是参与“公众挑战”,如NASA曾征集小行星探测方案,优秀创意可能被纳入任务设计,探索宇宙不仅是科学家的使命,也是每个好奇心的延伸。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